手足口病?疱疹性咽峡炎?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教你分辨
随着夏季的到来,手足口病进入了高发期,同时“上线”的,还有它的“小弟”——疱疹性咽峡炎。近期各地对这“兄弟俩”发布的预警信号,可谓一浪接一浪。
最近几年,“手足口病”的高发病率让大家对“手足口病”的认识明显提高了,孩子嘴巴里有溃疡、手脚心有小水泡,家长们基本会想到是不是“手足口病”了,也基本知道要怎么预防处理了。但是,最近发生了幼儿园聚集性的奇怪现象却不是“手足口病”。表现是孩子们在班级里聚集性发病,只有嘴巴里有疱疹,手心没有水泡,足底没有水泡,多有高烧,这便是疱疹性咽峡炎了。
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,很多宝爸宝妈瞬间“脸盲”,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,撞脸指数高达99.99%。
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异同点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确有很多相同之处,如相似的病因、传播途径、易感人群、症状。不同之处在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比手足口病者轻微,重症病例少见,病死率几乎为零,基本不会留下后遗症。
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?
疱疹性咽峡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:
1. 口腔、喉咙、舌下等部位起1~2mm的疱疹溃疡。
2.突然高热,可出现惊厥。体温一般在37.7~40℃。
3.咽痛,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、拒食。
4.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,少数患儿有腹痛。
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,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,应及时就医,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,小疱疹发展成脓疱,病情就加重了。
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?
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:
1.发高烧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同时伴有头痛,咳嗽,流涕等症状。
2.出现丘疹或疱疹,多发于手、足、口、臀四个部位。
3.口腔溃疡疼痛,拒绝进食。
如果宝宝不幸“中招”,如何护理?
手足口病/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、早诊断,早期识别危重信号,及时就诊,合理治疗,一般都可顺利康复。
1. 注意隔离:
1)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:
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最好是在体温正常、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,一般来说,共隔离 2 周时间,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,传染性是最强的;
2)多通风:
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;
3)家长也需警惕:
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,家长也尽量少串门,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/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。
2. 观察病情:
1)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:
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,或原有症状、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;
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、有无肢体抖动、易惊、皮肤温度以及呼吸、心率、血压等,一旦出现危重信号,需及时就诊或复诊。
2) 注意观察呼吸:
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/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,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/或呼吸频率加快,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。
3)定期监测体温:
一般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,如体温超过 38.5℃(腋温),每 1-2 小时测一次体温,并要注意有无寒战、惊跳、烦躁不安、胡言乱语、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,进行退热处理后1小时应重测体温。
3. 注意护理:
1)宜清淡、可口、易消化饮食为主:
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、半流质食物,如面汤、稀饭、米糊、母乳等,避免过咸、过酸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2)在发病的一周内,休息很重要:
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;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,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。
3)注意勤洗手:
尤其是在饭前便后,建议使用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,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,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。
4. 注意消毒:
肠道病毒在 4℃可存活1年,在-70℃~-20℃仍可长期存活,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,但不耐高温。患儿玩过的玩具、用过的奶具、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。
1)紫外线照射:
如有条件,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0.5~1.0小时,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;
2)阳光暴晒消毒:
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 0.5~1.0小时,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;
3)家长自身也需消毒:
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、给患儿更换尿布/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。
特别提醒: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肠病毒引起的,醇类消毒剂(如酒精)对它的灭活效果不佳,不宜用于喷洒或擦拭消毒;手消毒液很多都是醇类复合制剂,须用含次氯酸的更高效手消毒液才能有效杀灭肠病毒。
如何预防?
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,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一定要落实: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开水、勤通风、晒太阳。
疱疹性咽峡炎/手足口病,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,及时应对、不信谣言,才能给宝宝最好的保护。